从“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的经注真相 ”说起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有一名叫“袁浩”的人,在天涯上写了一本书“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的经注真相”,讲述了中国政策的问题。如果说这本书有多真,我可以讲这本书的逻辑非常差,但这本书却有一种意义。他让大家去思考中国的政策问题。过去是政府官员在台上讲,台下是官员们听。而百姓似乎远离这个圈子之外,现在这本书开始引导百姓思考政治,从这一点上价值很大。
  就像SARS时代,有媒体问政府官员“据国外媒体报道北京有SARS患者上百人”,官员本来不想讲,糊弄百姓。现在媒体问出话来,不说代表默认,说了出现不稳。官员难做呀!
  书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周小川提的货币蓄水池的问题。周小川否认货币超发,提出货币蓄水池。这类似于在水灾大灾年,水无处可放,只有挖个大水池。像长江要决口,那么怎么办?就是找个中小城市来淹,先炸开个口子作蓄水池。
  为什么讲蓄水池,简单来讲,政府觉得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政府想到了出口,让全世界人民来消费。然而外国货币并不能在中国直接使用,政府做了规定。只能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外国人没有人民币,拿来美元由中国央行来换。央行一手拿回美元,另一手释放出货币。大家想一想呀,这问题就大了。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其核心是流动性。货币与商品不同,商品有生命周期,而货币没有生命周期。商品与货币流通正好相反,货币与商品进行交换。出口的商品没有在国内交换,因此国内的存量货币没有变化,但是出口商却拿到了人民币。货币凭空而生出了。出口商拿这些人民币购买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我国一直出口,这人民币不断增加。结局自然是货币泛滥,超发。
  政府如何处理?货币增多了,必须有相应的商品增加。政府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市场做大。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多东西是非市场化的,比如土地、房子、矿产、股市、文交所等等。现在政府把这些东西都推向市场,当成商品。货币是超发了,但是建设了更大的市场,把超发的货币用于土地交易、房地产交易、股市等等,自然不成灾害。表面上,这些功夫很不错。
  另外,央行还想出了其他办法,比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货币流转速度,尽可能降低货币超发问题。不过,这也只是权宜之计,货币之水持续不断流入,如何应对仍是一件麻烦事。不过当权者并不见得多讨厌这货币之水,就像人天天吃鱼翅,吃得太多了,有点胀。就开始讲吃鱼翅的痛苦,这真是没有天理。货币超发有利于出现表面的繁荣。凯恩斯讲了很多,货币多,人们避险,必然是投资,引起资产价格上涨,驱使投资活跃,制造出经济繁荣。
  面对巨量的外汇储备,政府部门对外表现出很痛苦,对内说不定高兴无比。因为根本用不着货币蓄水池,可以让外国公司到中国来上市,中国人用人民币投资,外国公司拿美元走,这是反向过程,正好抵消。不用强制结汇,允计人们对国外投资。中国人拿美元到美国投资,从国外来的美元自然就处理了,没有必要自己建什么蓄水池。现在,国内民众能进入美国市场吗?连香港市场都进入不了,大家自然知道了。
  那么我国经济问题根源是什么?其实目前的经济形态源于以下两个原因:
  1、保证政府的收入;2、避开国内存在的问题。保证政府收入是目标,政府官员都喜欢上大项目,喜欢手中有钱,从来没有哪个政府会讲自己富余,总是讲穷呀穷。由于总喊穷,只有开大收税机器,增长税收。当然,以GDP为纲的发展与税收是相辅相成的,GDP高自然税收也高,目标是一致的。国内现状并不是那么适合发展经济,有大量的制约因素。国内20年来的政策都起源于这两个因素。下面分别讲解:
  如何保证政府收入?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保障,除了增加税率,还有一种增加税基。原来卖房子不收税,现在收了,这即是税基增加。市场活跃了,交易量上去了,税收也增加了。如何提升交易量?那就是生产与消费能够对结起来。生产与消费的对接需要一个过程,政府不愿意等,更愿意走最容易的路线。
  GDP是按市场价格来计算的,而市场价格是由单位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早就讲过。说得简单一点,价格是由劳动时间、技术含量、垄断还是竞争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市场竞争很激烈,市场价格往往由劳动时间、资本两个因素决定。技术在其中也起着作用,并不会起决定作用。比如Intel芯片技术很高,但价格很便宜。放到中国也增加不了多少的GDP。
  因国内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加上人力成本低,只有生产低附加值商品,对技术和管理要求不高。对于发达国家,他们的人力要做更复杂的技术,做更好的管理,人家不舍得如此浪费。中国之所以如此浪费,是因为咱没有能力把人的智慧发挥出来,只能做简单活。官员为了税收,有增长GDP的倾向,而向高技术GDP发展的成本和时间,官员们等不起。因此,政府的发展路线是做大量,而非提升技术,转变产业结构。中国人多,生产如此多的低档产品,自己消费不起,由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出口。因出口太多,由是出现上面讲的货币问题。
  中国是非常矛盾的国家,我们看看许多常听到的词汇,就知有多少矛盾。“中国人多,劳动力便宜”,“中国男人女人都干活,发达国家女人上班比例很低”,“中国人上班很辛苦,几乎没有假期”,“中国劳动力红利正消失”。一提低工资,那自然讲中国人口多,所以工资低,这实际是讲工作岗位少,竞争多。中国人口多,反而女人也都上班,这不是使岗位显得更少,竞争更激烈?因中国人口多,那么中国人上班应该轻松一些,大家多休假,两个人的活三个人干,多出一些岗位不是更好吗?这一切都是相反的,人口多,反而干活很辛苦。
  中国出口可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来讲,老百姓并不是真的富裕,没有必要消费,而仍是十分贫穷。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那是差一大截。但我们却为发达国家供应商品,几乎是被人家免费使用,而出资方是我国政府,负担人是中国百姓。当然,有人讲我们得到了外汇储备,可那外汇储备将来会如何?这是一个永远的问题,怕你我都得不到好处。
  中国官员总是等不起,所以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增加收入;另一个是增长价格。让大家手里钱多一点,自然是内需提振,多方得利。另一种是增长价格,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房货币化,这些手法的特点是增长价格。在中国,普通人的工资在增长,但增长远慢于GDP,由于各种产业化同样进行,教育、医疗和住房的增长大大高于工资增长,结局是国内消费与GDP占比越来越低。强迫式的扩大内需实际是穷民计划,把百姓的钱挤出来,变得更穷。政府认为国内群众储蓄率高,阻碍了经济发展,必须把这部分资金挤出来。这与吸引外资的话成为矛盾。储蓄率高说明积累高,更易于搞经济建设,有更多力量用于发展未来的项目上,而政府却认为储蓄率高不好。一方面是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是降低储蓄率高,这是一对矛盾。这说明经济发展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这还有另外其它因素。吸引外资办企业就是为了弥补其它因素。
  中国人口众多是负担也是资源,中国改革要吸引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技术还有资金,把国内众多的人口盘活,把负担转化为资源。其实,中国除了人口资源,还有其它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国内外资本合力作用下,把产品出口到国外,遗留问题给国内: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群众老无所养。
  中国储蓄率高有三个原因,一是防老、防病;二、购买大件,如住房、车子;三、买无可买。其它两个都清楚,还是讲讲第三个。国内经济发展仍然是资源推动型经济,只是资源为低价劳动力。依靠低价劳动力,我们只能生产出低附加值的东西,而高附加值的产品太少。造成产业结构畸形,真正需要的东西太贵,而便宜的许多东西又无必要。
  另外,表面上我国要扩大内需,实际上有很多政策一直在压制消费。房地产是非常明显的例子,有人讲我国在发展房地产,实际上政府控制了土地,房地产一直受政府压制。如果政府不如此控制土地,房地产的发展要健康的多。现在房子如此之贵,房子面积如此之小,装不下太多的家俱,家电等设备,自然是无法形成消费。现在媒体误导太多,许多人讲政府鼓励发展房地产,可控制住土地,如何也发展不起来。从整体上讲,政府是想从房地产里分出一杯的大部分出来。而从消费上讲,土地便宜,房子建得更大一些。建房用更多的建材,采购更多的家电、家俱等等,自然消费。但是政府控制房地产,限制了房地产发展,限制了消费。
  以上只是基础,下面说政府的目的:多收钱。政府只是收税,企业交税,而不管是高技术还是其它企业。事实上,政策扶植高技术企业,税反而收得少。政府想出其它办法来解决,就是让企业在商业用房里办公,表面上税少交了,可是商业用房的成本上来了,企业还是同样不少花钱。现代高技术企业需要大量的商业用房,而传统企业反而可以用便宜价格得到工业用地,成本降低。
  因此,政府并没有发展高技术企业的动力,也没有发展民族企业的动力,更没有保护百姓的动力。政府为了拿大部分,有意限制房地产发展,从而抬高房价。而媒体不敢指责政府,只能从道义上骂开发商,在商言商,他们只是赚钱。据称政府从房价中要拿走75%,可以想象政府维护高房价动力是多么足。
  讨论中国的市场环境,离不开国内大大小小的官员。上面讨论的政府行为是宏观行为,政策指向。而对于具体市场,又受到官员们个人利益的影响。对于外资企业,因有一顶国外的帽子,许多官员陪着小心。而对于国内的民族企业,官员们并不在意,大可用权力处理。因此,中国民族企业很难发展是有原因的。
  因此,总结以上内容,可得如下结论:
  1、外资企业在国内风生水起,发展得很好
  2、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不起来,永远是发达国家的劳动力
  3、官员们过着工头的生活,幸福无比。
  ?

http://ht1993.com/eht/4381.html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